认识论必做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山海经》中追日的“夸父”,《淮南子》中射日的“后羿”,《西游记》中七十二变的“孙悟空”和《聊斋志异》中的一个个善良的“狐仙”,这些虚构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都有其“原型”。这是因为(  )

①意识本质上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②意识能够在反映现实世界的基础上创造幻想的世界

③观念中的矛盾与现实生活中的矛盾不具有同一性

④观念中的矛盾的解决取决于人的意识的发展

无标题.png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

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

这里所讲的“行”是指(   )

无标题2.png

A.对事物具有耳闻
B.对事物要亲自眼见
C.要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
D.要亲自实践 
3.

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明之,行也。”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    )

①间接经验是十分必要的

②事事亲身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A.①③④
B.①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4.

马克思说:“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在他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这句话所表明的实践的特征是(   )

1.jpg

A.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B.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C.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D.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5.

我国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视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汉代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过:“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句话表明(   )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认识对象不会“自言共明”

③实践就是每件事都亲历亲为

④实践水平越高,人的认识能力就越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6.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过分强调“人定胜天”,造成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近年来,根据这种现状,我国提出要以“新常态”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这一过程表明?

注:新常态:“新”就是“有异于旧质”;“常态”就是固有的状态。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三十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

2.jpg

A.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B.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D. 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发展 
7.

“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8.

宋代的庄绰在《养柑蚁》一文中说:“广南可耕之地少,民多种柑橘以图利,常患小虫,损失其实。唯树多蚁,则虫不能生,故园户之家,买蚁于人。遂有收蚁而贩者,用猪羊脬脂其中,张口置蚁穴旁,俟蚁入中,则持之而去,谓之养柑蚁。”老百姓利用蚂蚁治虫的事实说明?

5.jpg

A. 生产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B. 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                 
C. 生产实践的规模受历史条件制约                
D. 生产实践获得的认识都是真理
9.

“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这句名言是指(   )

A.真理与权威是相互排斥的
B.真理要靠历史和实践来检验
C.真理与权威是相互依存的 
D.只有服从真理,才能具有权威
10.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芦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首诗的哲学寓意是(   )

A.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的实践活动是有本质区别的
B.客观事物的变化必然导致认识的变化
C.认识与客观事物及其变化是直接相通的
D.一切真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1.

1930年,人们发现并证实了太阳系第九大行星——冥王星的存在。最近,美国科学家又利用先进的观察仪器,发现了比冥王星距太阳距离远30亿公里的“塞德娜”,认为这可能是太阳系的第十大行星,但许多天文学家对此提出了异议。这说明人的认识(   )

①具有不确定性

②受客观条件制约

③是由认识工具决定的

④随着实践的深入而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2.

几乎所有的艺术家都认为真正的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积累。清代文学评论家金圣叹说:“天下妙士,必有妙眼,渠见妙景,便会妙手写出来……无他,只因妙手所写纯是妙眼所见,若眼未有见,他决不肯放手便写,此良工之所永异于俗工也。”这句话表明(   )

A.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识
B.认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  
D.艺术创作要通过偶然把握必然 
13.
艺术创作需要坚实的生活积累,正如王夫之所说:“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坎。”这表明( )

A.认识事物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B.认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认识来源于实践
D.认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14.

尽管历史上罗马教廷把哥白尼的“日心说”当作“异端邪说”加以打击,毁掉哥白尼的书,烧死布鲁诺,监禁伽利略,但这既不能改变地球绕太阳运转的规律,也不能阻止人们接受“日心说”。这一事例说明(    )

①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③客观规律起作用是无条件的

④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真理终究会战胜谬误

无标题2.png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5.

“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句话意味着(    )

①任何真理都不存在绝对的因素

②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③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

④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6.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两种说法?

6.jpg

A.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B.都揭示了真理具有主观性
C.前者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后者揭示了认识主体的差别性
D.前者揭示了认识主体的差别性,后者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17.

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   )

A.普遍有效性
B.客观规律性
C.主体能动性
​D.直接现实性
18.

“正能量”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和情感因素。对于生活压力,有人积极倡导这样的励志正能量: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倡导“正能量”是因为它( )。

A.具有选择性,能在任何条件下控制人的精神
B.具有创造性,能够创造出独立于物质之外的精神
C.具有指导性,能够保证从事活动的人们获得成功
D.具有能动性,能够改变人的精神状态并给人以信心
19.

为了控制这些“白色污染”,美国近半数的州实施了塑料袋“禁用法”,印度马哈拉施特拉实行对乱扔、乱用、乱发塑料袋者,最高可判5年监禁,并处10万卢比的罚款,意大利实行“塑料袋课税法”。这充分说明 (    )

8.jpg

A.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B.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C.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性的活动
D.客观是主观研究的对象和结果
20.

在当代,人类的经济、政治、文化交往已经超出了本民族和一国的范围,世界各国有着紧密的联系。任何国家的重大实践问题,都与整个世界密切相关,都离不开别国的实践活动。这说明实践是(    )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特点
B.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C.实践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21.

约翰·洛克认为:人出生时心灵像白纸或白板一样,人的一切观念和知识都是外界事物在白纸或白板上留下的痕迹,最终都源于外部经验和内省的经验。他的观点否认了(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2.

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代人设烽火台,用烽火和狼烟为信号传递军情。同样的原因,促使现代人创造了无线电波发报、雷达等科学技术去探测和传递军情。这主要说明(    )

timg.jpg

A.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B.人类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不断给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手段
23.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其哲学寓意是?

timg.jpg

A.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C.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4.

“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这一论断是在强调?

timg.jpg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C.认识是实践的唯一来源
D.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
25.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下列选项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有(   )

①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④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⑤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timg.jpg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②⑤
26.

毛泽东同志指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这段话说明(    )

timg.jpg

A. 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
B. 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是丰富认识、发展认识
C. 人们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回到实践中去,为实践服务
D. 人类不是为了实践而认识,而是为认识去实践
27.

过去,人们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现在,人们则强调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表明(    ) 

①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②人们的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  

③价值观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④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深刻、更可靠

timg.gif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④
28.

“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然而不能伐林以作屋,以草木所不能用也。”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timg.jpg

A.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不懂得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不懂得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9.

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通过研究,科学家们根据自然界的原型黄河构建了数字黄河、模型黄河。数字黄河是对原型黄河的数字虚拟。模型黄河即在实验室建造原型黄河的模型。通过虚拟和模型实验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原型黄河的规律,为我国治理黄河的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借助虚拟与模型方式认识对象的方案,是现代工程设计与施工的重要环节,可以使指导实践的理性认识(    )  

①经实验室检验而尽可能完善 

②经实验室检验达到尽善尽美  

③更好地指导实践并受实践检验 

④在虚拟环境检验中直接变成现实  

timg.jpg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30.

从“加速发展”到“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到“新常态”这不是简单的语言调整,而是我党对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反映,从而做出一系列部署,推动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成就。

我国现代化建设在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下取得新的成就表明?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B.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C.意识可以推动事物的发展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31.

从“加速发展”到“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到“新常态”这不是简单的语言调整,而是我党对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反映,从而做出一系列部署,推动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成就。

这体现了(   )

A.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B.加深对发展的理解是我党目前的中心工作
C.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课题,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D.实践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32.

早在50年代,经济学家马寅初就提出了以实行计划生育为核心的“新人口论”,但是曾遭到肆意批判,然而后来历史证明他的理论是正确的并予以采纳。许多专家认为,50年代如果采纳马寅初的主张,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一定会相对较好。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

A.任何理论只要与实践相结合,就会推动实践的发展
B.科学理论对于人们的实践有正确的指导作用 
C.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全面 
D.一切理论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33.

城市人文精神是一个城市良性发展、社会有效运作、人民安居乐业的精神升华,是在长期的城市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从认识论角度看,这说明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B.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改造世界的基本前提
34.

号称“生命登月”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于2001年8月26日率先在中国取得突破:尽管参与时间最晚,但是我国科学家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完成了所承担的染色体区域测序任务,在参与六国中率先绘制出完成图,顺利通过了国家验收。从哲学上看,这表明(    )

22.jpg

A.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
B.正确的意识是我们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C.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
D.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35.

随着人类基因密码的测续和顺序的基本完成,基因技术将得到广泛的应用,基因制药、基因克隆、转基因玉米、大豆等转基因生物将迅速发展。这一事实说明(   )

A.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
B.科学技术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界和社会的存在将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基因技术的广泛应用,有利于我国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36.

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就士大夫和渔工水师没有正确认识到“钟声”产生的原因时指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停泊绝壁之下做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这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58.jpg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C.认识正确与否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
D.实践是认识的最重要来源
37.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①源于理论研究和理论斗争

②是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的产物

③是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结晶

④完成了对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8.

习近平在谈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时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

①为无产阶级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③是具体科学的前提,是科学革命理论的来源和基础

④具有深厚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物质武器

t1im1g.jpg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39.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这是基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①是迄今为止唯一正确的哲学

②正确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③能够直接改造客观世界

④能帮助我们形成真正的世界观

42e8d56650474b2eafbbdf36a3711be0.jpeg

A.②④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40.

旅行家保罗.泰鲁在《游历中国》中写到:“有昆仑山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然而,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们破解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创造了“天堑变通途”的人间奇迹。青藏铁路的建成表明 (    )

A.人类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世界
B.认识对实践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C.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创造一切奇迹
D.实践能够破除客观条件的制约